髽髻读音:[zhuā jì]
详细解释
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发髻。古时男女皆有,近代常为中老年妇女发型。
《新唐书·南蛮传下·乌蛮》:“士多牛马,无布帛,男子髽髻,女人被髮,皆衣牛羊皮。” 宋 梅尧臣 《武陵行》:“尨眉髽髻人,倏遇心颜喜。” 清 赵翼 《蔡节妇》诗:“女流中有此鬚眉,髽髻当门隻手支。” 郭澄清 《大刀记》第一章:“这里边,有白须满胸的老爷爷,有梳着灰白髽髻的老奶奶。”
百科解释
又称作髽鬏(zhua jiu)。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发髻。 古时男女皆有,近代常为中老年妇女发型。《新唐书·南蛮传下·乌蛮》:“士多牛马,无布帛,男子髽髻,女人被发,皆衣牛羊皮。” 宋 梅尧臣 《武陵行》:“尨眉髽髻人,倏遇心颜喜。” 清 赵翼 《蔡节妇》诗:“女流中有此须眉,髽髻当门只手支。” 郭澄清 《大刀记》第一章:“这里边,有白须满胸的老爷爷,有梳着灰白髽髻的老奶奶。” 出自:现代汉语词典 宋襄公四年,公元前569年 冬十月,邾人、莒人伐鄫,臧纥(he2)救鄫,侵邾,败于狐骀(今山东滕县东20里之狐骀山)。国人逆丧者皆髽,鲁于是乎始髽。 出自《春秋左传》
髽髻的相关词组